
“幼儿园里,孩子该先练出哪些‘真本事’?”幼儿园时期是孩子能力萌芽的黄金期,他们爱探索、喜模仿,对世界充满好奇。这一阶段的培养重点,从来不是“提前灌输知识”,而是帮孩子筑牢 “终身发展的能力根基”——能自己穿脱衣物、整理玩具的自理力,敢主动打招呼、分享想法的社交力,以及能专注搭积木、听故事的专注力……这些都是孩子未来成长的 “底气”,也是京学幼儿园深耕的教育核心。到底怎么科学培养?答案就在这里。

这5种能力
应该重点培养
生活自理能力
学龄前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,第一步就是让孩子学会“自己的事自己做”。这不是 “折腾孩子”,而是帮他们建立独立意识和责任感。
京学幼儿园在日常中会这样引导: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、独立穿脱衣物、吃饭时自己拿餐具,从“用勺子”到中班“用筷子”逐步过渡,饭后擦嘴、擦桌子等。
家长在家也可以这么做:比如让娃自己叠袜子、帮忙摆碗筷、整理自己的小书包——不用追求“完美”,重点是让孩子感受“我能行”,避免事事包办。这类能力培养,能帮孩子在后续学习阶段更快适应自主管理,减少对大人的依赖。

规则与社交能力
学前教育为孩子全面发展打基础,在集体中友好相处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接触“小社会”,他们会逐渐懂得“听别人说”“尊重规则”“关心同伴”。
京学幼儿园会通过集体游戏,让孩子明白“分工合作”,通过绘本故事引导孩子理解“分享”“道歉”“感谢”—— 比如玩玩具时轮流来,看到同伴哭了主动递纸巾。
家长在家可以多创造“社交小场景”:比如带娃和邻居小朋友玩,鼓励娃分享玩具;遇到矛盾时,别急着替娃解决,而是帮孩子学会换位思考。具备这类能力的孩子,能更好地适应集体环境,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。

探索与思维能力
学前教育“拒绝小学化”,核心是让孩子用“适合的方式”学。学龄前孩子的思维发展,靠的不是“背公式、认生字”,而是“动手探索”和“主动思考”。
京学幼儿园会通过科学小实验、自然观察、社会实践等活动,激发孩子的好奇心,引导孩子主动思考、找寻答案。
家长在家也能做:比如这个季节可以带娃去捡不同颜色的叶子,观察纹路变化,帮孩子养成“主动思考”的习惯。这种 “探索欲”,会成为孩子未来学习的“内驱力”,比提前学知识更重要。

运动与体能能力
健康体魄是基础,对低龄孩子来说,“运动”不是“学特长”,而是通过日常活动锻炼协调性、耐力,让身体更灵活。
京学幼儿园的全健体课程很接地气,每天户外活动有团体操活动、户外游戏活动、武术活动、体能训练活动。每个年龄段有50个户外游戏内容可选,共计 200 个户外游戏,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健康发展。
家长在家不用刻意“训练”,而是把运动融入生活:比如晚饭后带娃散步、周末去公园玩滑梯、跳格子——重点是让娃 “动起来”,不总窝在家里。好的体能不仅能减少生病,还能帮孩子在各类活动中更自信,符合 “健康体魄是基础” 的政策要求。

表达与审美能力
“愿意表达自己”“感受生活中的美好”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。比起“能背多少古诗”,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愿意“表达自己”,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。
京学幼儿园会通过素听故事、经典诵读、绘本阅读、母语认知、表达训练等活动完成全语言的学习,将语言活动贯穿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。通过才艺美术让孩子表达 自己眼中的世界。
家长在家可以多和娃“聊天”:比如睡前让娃讲“今天在幼儿园玩了什么”,不管说得好不好,都认真听;带娃外出时问一问“你觉得天上的云像什么?”,帮孩子学会用语言、画笔表达感受。敢于表达、能发现美的孩子,会更开朗,也更容易在学习中主动分享想法。

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注意别“超前焦虑”,别“只看结果”。幼儿园阶段的能力培养,“慢慢来”比“学得多”更有效;过程中的坚持,比做好更重要。不用追求完美培养,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,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、多鼓励,就是帮孩子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

